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夏至节气的风俗是什么
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,约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,这一天,北半球的白昼最长,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一天。接下来, 小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。

夏至节气是阳历6月下半月,农历五月下半月。“夏至”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。古书《二十四节气解》说:“阳极之至,阴气始生。日北至,日长之至,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”“夏至”这一天北半球各地的太阳高度角最高,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,也是北半球接受太阳热量最多的时候,各地气温增高。

夏至节气的风俗:

1.吃面

自古以来,中国民间就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,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。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。

2.消夏避伏

夏至时节气温较为炎热,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,“扇”,借以生风;“粉脂”,以之涂抹,散体热所生浊气,防生痱子。

3.祭神祀祖

夏至时值农作物收,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因此,夏至作为节日,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。《周礼·春官》载:“以夏日至,致地方物魈。”周代夏至祭神,意为清除荒年、饥饿和死亡。夏至前后,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“过夏麦”,系古代“夏祭”活动的遗存。

4.吃粽子

吃粽子是夏至节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。粽子是由糯米、红枣、猪肉等材料制成的一种传统中国美食。相传吃粽子起源于古代楚国诗人屈原,他投江自尽后,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尸体而投入了粽子。

5.吃鸡蛋

治苦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冥伏,第四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总称伏日。伏日人们胃口不振,往往比平日消瘦,俗谓之“苦夏”。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“苦夏”,入伏的早晨吃鸡蛋,不吃其他食物。

新馨女生网

扫一扫查看微信公众号